为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性,现代护理学院的护理专业教研室与急救教研室在本学期创新性地引入了“考题即病例”的考核模式。通过改革机制、重构体系以及提升保障措施,构建了一个包含教学、临床和评价三个环节的综合考核体系,从而推动了护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基护教研团队经过多轮会议讨论,最终确立了考前统一评分标准,并创新性地采用“四抽一”的随机考核机制,旨在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该机制从静脉输液、皮下注射等四项关键操作中随机抽取一项进行现场考核,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各项技能,从而将日常训练的覆盖率从72%提高至98%。此外,考核体系创新性融入人文沟通、安全防护等八项临床核心要素,通过标准化流程、情景模拟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实现了“教室与临床”之间的无缝对接。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在医疗垃圾分类方面的准确率达到了92%,医患沟通能力也显著提升。

考场布置仿照临床实际环境,从医疗器械的分区摆放至物品的准备,皆由学生独立完成。考生们穿着护士服,井然有序地参加考试,在考核过程中展现了扎实的操作技能和出色的临床应对能力,实现了从“操作熟练”到“专业胜任”的质的飞跃。教师团队运用“双盲评估”方法,依据23项核心评价指标进行精确评分,通过观察学生操作的节奏控制、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等细节,评估其临床思维的深度;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锐器分离技巧)进行现场示范,对个别学生(例如沟通时感到紧张者)进行心理辅导,将教育融入整个评估过程。



急救教研团队通过系统性考核,对学生进行了单人及三人团队心肺复苏(CPR)技能的评估。学生不仅深入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标准操作流程,包括胸外按压的深度、频率以及人工呼吸的配合等关键技能,而且在急救动作的熟练度和准确性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在团队考核中,学生还强化了分工协作意识,从迅速的判断、指令的下达,到胸外按压、气道管理、记录反馈的无间断协作,有效提升了在紧急情况下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决策力。此外,考核中对时间紧迫性和操作规范性的严格要求,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急救时效意识和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实现了从“单纯具备操作技能”到“能够协同应对复杂变化”的综合能力提升,为临床处理急危重症打下了坚实基础。

考试结束后,教研团队第一时间启动细致的复盘分析工作:既深入梳理学生在考核中普遍存在的操作失误,更精准剖析错误背后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团队将针对性研讨教学优化方案,通过调整教学重点、创新训练方式等举措,力争在后续考核中有效减少同类问题,稳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
本次技能考核改革成效显著,教研团队明确将继续秉持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核心” 的原则推进考试改革,不断丰富护理教育的内涵,助力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我院计划引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考核环境;建立教师临床轮岗制度,深化教学与临床的融合;并与医院、社区加强合作,拓展考核的广度。通过这些举措,持续推动 “考教协同”,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